摘要:教育研究的根本是对教育问题的考察,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思维从设定研究过程的本质出发,人为的规定了研究过程的进展和方式,因而,实施研究的过程往往成为了预设过程的“再现”,“研究过程”变成了“研究流程”,基于此,“问题意识”不能够简单囿于对问题或概念的分解再到研究的课题这一逻辑圈子里,而应当超越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突出教育研究的实践诉求,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断生成问题,体现教育研究中问题的回归性、严密性、丰富性以及关联性。
关键词:本质主义、教育研究、问题意识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最终归宿。任何一种研究都要以问题为导向,没有问题做无病呻吟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正确树立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的第一选择。教育研究同样强调问题导向,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教育研究从未声称过放弃对问题的关注,但对问题意识的强调却一直未能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对方法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研究过程的事先预设,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使得教育研究陷入了本质主义思维的怪圈,问题意识在问题的提出到研究成果的确定这一过程中不免会显得淡化、封闭、单一,因此,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要超越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从问题淡化、封闭、单一走向关注、开放与多元。
一、问题的寻求要体现回归性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意味着结束,提出问题则能启动研究,意味着研究的开始。从探究的本性出发,教育研究是一种寻找开端,创造可能的活动,为此,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上,而要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引导人们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真正使教育进入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帮助人生长和发展的探究活动。
本质主义思维下的问题意识被异化为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抽象概念,是在研究者自己的主观世界中想象或在与学者的互动中拟构,或者是在各自的学科辖区和研究范畴内去臆想问题意识,认为这种行动可以产生问题。不能否认,这种做法的确能产生问题,但这种问题对教育实践的推进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笔者认为,问题意识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学术概念,而是在直面生活世界和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贯穿于研究过程始终的自觉行动,只有以实践的方式去看待、践行问题意识,才能产生真正体现“问题导向”的研究。
作者:王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