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相关性
更新日期:2018-05-24     来源:中国实验诊断学   浏览次数:200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癌前病变与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特征.方法分别采集健康人、肠癌患者、肠炎患者晨起粪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鉴定菌株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癌癌前病变与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特征.方法 分别采集健康人、肠癌患者、肠炎患者晨起粪便,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鉴定菌株并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肠癌组和肠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肠杆菌数量增多,以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数量比例颠倒,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而肠癌组与肠炎组肠道菌群相似.
关键词:大肠癌;癌前病变;肠道菌群
如今,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在西方国家是第三常见癌症和第二癌症相关致死原因,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亦是如此,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其易感性和发展是基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肠道菌群是构成消化道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可在诸多方面影响人类的生理活动,如代谢某些药物成分、调节人体免疫应答、抵御外来病原侵害等,人体全身水平的整体代谢实际上是其体内自身的基因组和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组活动的动态平衡统一体,所以宿主健康与否与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有着紧密联系[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变化与肠癌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从肠道微生态学水平研究大肠癌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从肠道菌群中发现肠道肿瘤发生的标记物,成为开辟肠癌早期诊断与生物防治的新途径[2]。
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构成来反映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规律,从分子微生态学水平上为肠癌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仪器
1. 1. 1 样品
肠癌组粪便样本与慢性结肠炎粪便样本由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n =30) ,所有患者经过组织病理明确诊断,采样前2周均未用抗菌药物、微生态活菌制剂及聚乙二醇导泻剂等。健康对照组粪便样本由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健康教室提供( n = 30),采样前无消化道疾病史,腹泻及肝胆胰疾病史,也无以上药物使用史。
作者:俞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