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不同的贫困线对我国农村贫困居民收入密度曲线进行估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贫困居民主体由中高收入群体变为低收入群体;我国农村贫困居民低收入群体密度增大。这说明贫困居民中较高收入群体较易脱贫且脱贫效率更快,较低收入群体成为扶贫任务中攻坚克难的关键群体。
关键词:收入分布 贫困线 贫困变化 相对贫困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已经大规模减少。依据世界银行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2012年显示我国用30年时间减少了近7 亿贫困人口。2014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指出在当前现行贫困标准线以下我国依然有大约7017万人。这说明贫困减缓效应显著,但我国贫困问题依然严峻。而采取不同的贫困线,贫困发生率也不同。针对贫困线的测定,研究学者众多,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贫困标准。在不同的贫困基准下,我国农村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的估计非常不一致,因此我国官方公布的贫困规模和贫困发生率也因此经常受到质疑[1]。田飞( 200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利用贫困指数测算出安徽省农村居民贫困线[2];骆祚炎(2006)采用ELES测算贫困线[3]。大量学者依据研究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贫困线分析了贫困的变化。Chen & Ravallion(2004)依据2002年家庭人均年收入850元作为贫困标准,得出农村贫困率从1980年到2001年下降了44.87个百分点,即贫困率减缓趋势明显,但每年贫困率均高于官方贫困标准下的贫困率[4],Chen & Ravallion(2008)按照购买力平价调整世界银行1美元/天的贫困标准,得出从1981年到2005年农村消费贫困率下降了68.2%,收入贫困率下降了76.2%[5];罗楚亮(2010)根据2007年和2008年住户追踪调查数据,描述了两个年份的变动特征,研究显示:两年一直陷入贫困状态的家庭比重较低,贫困标准越高,两年贫困在总体中比重有大幅度上升[6];陈宗胜、沈扬扬等(2013)利用历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估计了农村最低收入户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分布图,得出农村绝对贫困逐步得到缓解,相对贫困日趋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减少[7]。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学者们对贫困线的测定标准和对贫困变化的解释得出相应的结论,但很少能够给出我国农村贫困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态。本文欲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居民收入分布,分析我国农村贫困居民的贫困变化,并对此提出对应的扶贫策略,为更好的认识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李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