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创业机敏性、自我效能和创业意愿:学生干部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和创业意愿:学生干部的调节作用
更新日期:2018-05-28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浏览次数:206
核心提示: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号召的提出,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大学生作为国家双创发展的重要力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号召的提出,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大学生作为国家“双创”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创业意愿的强弱对国家“双创”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发展意义。本文以福建省某华侨类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327份有效问卷,实证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机敏性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创业自我效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学生干部经历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机敏性和创业自我效能对其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在大学生创业机敏性与创业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大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机敏性与创业自我效能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创业机敏性;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学生干部
0引言
据统计,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727万人,2015年已高达749万人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涨至756万[1]。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创业开始逐渐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但由于对创业机会没有敏锐的察觉,对创业机会识别度不高,创业无门,反而最终对毕业生的创业意愿产生抑制。而那些嗅觉敏锐,创业机敏性较高者相对商机反应较迟钝的创业者,会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创业意愿更强烈,新企业产生的成功率也更高[2]。从企业招聘员工现状显示,招聘单位总是优先考虑录用学生干部(陈奇苗,愈晓婷,2014)。学生干部经历是综合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3]。因此,其对创业方面是否也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实证研究。从各类文献(丁栋虹,张翔,2016;魏喜武,陈德棉,2011;王雨,王建中,2013等)梳理中发现,以往对创业机敏性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聚焦在两者因果关系,关于两者之间中介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4]。本文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认知理论认为创业者与非创业者辨别的重要因素是创业认知,也是创业意愿的关键前置变量(Linan & Chen,2009;张秀娥,方卓,2016),现有研究认为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状况会对创业意愿的强度产生影响(Ajzen,1991;Mitchell等,2002;方卓,张秀娥,2016)[5-6]。创业机敏性作为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种没有刻意搜索就注意到被人忽略的机会的能力,是一个“关注但不搜寻”的过程(Kirzner,1979),是一种对物体、事件和行为模式信息的敏感性(徐亚平,2011)。后来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业机敏性的实质就是“把自己置于信息流中,来提高遇到的机会的概率,但不必刻意搜寻某个机会(Kaish & Gilad,1991)[7]。
作者:王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