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子矛攻子盾——汉语话语手段研究
更新日期:2018-06-11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摘要:根据话语交际礼貌性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受话人在面对说话人的嘲讽、刁难或诘问时,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一味地拒绝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恶

摘要:根据话语交际礼貌性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受话人在面对说话人的嘲讽、刁难或诘问时,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一味地拒绝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恶劣语言还击,不但起不到还击的目的,而且破坏话语交际的效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对方投来的矛巧妙地挡回去,让其自食其果,达到防不胜防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这种话语手段我们称之为“子矛攻子盾”。
关键词:子矛攻子盾;话语手段;话语效果
一、引言
1.1子矛攻子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源于“自相矛盾”这一短语的寓言典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见于《韩非子·难一》)。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受话人往往会面对说话人的嘲讽、刁难、否定或诘问,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一味地拒绝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恶劣语言还击,不但起不到还击的目的,而且破坏交际的效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巧妙地将对方投来的矛巧妙地挡回去,让其自食其果,达到防不胜防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这种语言手段我们称之为“子矛攻子盾”。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还是坏?”
此问之刁,分明是诓人上当。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冀衡《学会说话 学会办事》)
根据语境,我们可以推出,英国记者为梁晓声设计了一个圈套,如果梁晓声的回答“好”,就等于认同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果回答“不好”,那也就否定了自己的作品,否定了这一代青年作家;如果沉默不回答,那就严重违反了合作原则,且语境也不允许,说话者的话语陷阱就在这里。当然梁晓声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伎俩,引出英国参与的给世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类比,将对方投来的矛巧妙地挡了回去。
作者:董光柱 周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