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社会化媒体传播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与重构
更新日期:2018-06-11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11
核心提示:【摘要】社会化媒体使得网络个体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与传播者,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

【摘 要】社会化媒体使得网络个体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与传播者,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解,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应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人本”网络育人环境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构,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字】社会化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最早是由安托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在其《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电子书中提及的。他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是“社会化”,即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如社交网络、博客、论坛、微博、微信、即时通信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使得网络“个体”的存在有了意义。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数字化生存情况下,我就是“我”,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 [1]因此,社会化媒体下的个体都具有了信息发布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三种身份。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化媒体能够为个体提供“量身定制”,也就是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当传统“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发展时,网络虚拟个体的现实个人与真实社会关系组成的信息网络主动承担了网络信息的选择、过滤、传播和互动。[2]信息是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流动。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网络虚拟个体能量聚合成为社会能量。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下,当今互联网正从“内容为王”时代转向“关系为王”时代。
对于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同样具有社会化媒体中个体的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化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任性”的话语权与传播权,他们也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微力量”也不断关注与影响身边的人和事。因此,把握好社会化媒体下
大学生的特征与变化,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化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一)主流声音传播面临“圈层化”困境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生以宿舍、班级、学科为单位的组织界限,逐渐形成了“基于价值而聚合,以兴趣而分众”的“圈层化”网络社区,如各种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在这个圈层社区中,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都是自己感兴趣的,结交的人群也是由于某种共同关系而聚合的,这就充分满足了作为网络个体的定制化与个性化的信息与关系需求。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与形形色色的社交圈子,最后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圈与关系圈。
作者: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