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浅析苏轼诗词中的忧愁类雨意象
更新日期:2018-06-19     来源:现代外语   浏览次数:225
核心提示:摘要:认知语言学派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的生成机

摘要:认知语言学派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 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的生成机制。本文旨在结合典型实例运用概念整合中四个空 间域的理论框架,在其网络中阐释宋代著名词人苏轼诗词中的忧愁类雨意象的认知操作及其在线理解过程, 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苏轼诗词中具体意象运用的认知解释力,进而揭示出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中的意象意义 生成机制,并为苏轼诗词中的其它意象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概念整合;苏轼诗;忧愁类雨意象;心理空间;意义生成机制
一 引言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词史上具有着 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斗艳,代表着一代文学 之胜。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位词人,他无疑对宋词的发展和创新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他的词冲破了严格呆板的诗庄词媚的限制,扩 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题材,涵盖了相对广阔的社会内容。从两宋时期至今对苏轼诗词 的研究一直是广大诗词爱好者们关注的一大热点,一批批苏东坡诗词研究专家及著作已经从 许多不同的角度如:社会学,文艺学,美学,翻译学,修辞学等出发阐述了苏轼诗词的理论 价值和应用价值。然而,诗词作为一种最精炼的文学形式它是心感于物的结果,但对于诗人 到底是如何运用诗性语言或特定具体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以及人们到底是怎样解读诗词意 象意义的推理机制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充分运用 概念整合理论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网络来分析苏轼诗词中忧愁类雨意象的认知模式,以 更好地帮助广大读者深刻体味苏轼诗词的意境并进一步为苏轼诗词中的其他意象研究提供 一种新思路。
二 整合理论理论
上世纪 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这部堪称是认知语言学开山之作的经典巨著无疑引发了语言学领域研究认知论 和方法论的革命。1985 年,Fauconnier 最早提出的“心智空间”(mental space)的概念, 进一步开启了对语言背后认知冰山的全面探索。作为认知语言学方向的领军人物和行业精 英,Fauconnier 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他先后发表了《整合是语法的核心过程》(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1996)、《概念整合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1996)、《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1997)、 《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1998)以及在 2002 年与 Mark Tuner 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和他在 2010 年出版的《吉尔斯·福康 涅认知语义构建十讲》(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By Gilles Fauconnier)等大量巨著,这些均为概念整合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 时也为人类语言的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崔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