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更新日期:2018-06-19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11
核心提示:摘要:通识教育虽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词汇,国内的学术界依然难以形成清晰一致的理解。本文以理清概念为起点,梳理了西方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

摘要:通识教育虽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词汇,国内的学术界依然难以形成清晰一致的理解。本文以理清概念为起点,梳理了西方与中国的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从其源头寻找通识教育的内核。同时,结合通过相关质性材料的收集,比较了复旦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中国通识教育也即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自由教育;发展历程;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一、通识教育:西方教育理念的延续与发展
(一)作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对晚近的概念,而对于西方来说却是早有根源。作为其前身的自由教育思想自古希腊就产生,长期存在于西方教育中并衍生出众多思想。从古希腊的“七艺”到中世纪的神学教育,再到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主义教育、19世纪的自然主义重构,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在与外部环境协调中获得全面发展,过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活(刘春华&张斌贤,2015)。[1]在文艺复兴之前,自由教育大放异彩的时间正是民智未开的年代,接受教育的人多为达官显贵,拥有雄厚的家室背景,因此无需掌握所谓的手艺和技术,也就没有专业教育生存的土壤。而自由教育则有相当的优势:一方面,接受教育有利于维护自身的统治阶级地位,对下层民众保持绝对的知识垄断;而另一方面,接受自由教育能够帮助其在上流社会中与他人保持相同的圈子,掌握着社会认为“优雅”、“高贵”的知识。在文艺复兴之后,自由教育重新被定义,被认为是“遵循自然的教育”,即指那种能够遵循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教育。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所谓“自由”应当包括“理性的自由”与“意志的自由”,因此,自由教育又从“自然的教育”变为“理智的教育”(何玉海,2004)。[2]
对于自由教育的内涵,许多教育思想家都做出了诠释。英国的教育家纽曼认为:“自由教育从它自身看,就是智慧的培养,它的目标就是提高心智能力(纽曼,2006)。”[3]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培养人的优秀品性,以人为最终目的、以永恒知识和理性遗产为内容的教育,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终身教育方面、社会沟通与团结方面与高深学术研究方面(王晨,2005)。[4]可以看到,虽然自由教育的定义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其专注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注重文化传统和遗产的继承与维持、追求人自身的自由的内核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作者:王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