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
更新日期:2018-06-21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浏览次数:218
核心提示:摘要:文人的小说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对人生本质问题的探索与洞察。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辗转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的著名女性作家,她有

摘要:文人的小说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对人生本质问题的探索与洞察。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辗转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的著名女性作家,她有着传奇而悲凄的人生体验,并创作了许多深受人喜爱的作品。其作品的悲剧意识被普遍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自成一股“张爱玲热”。本文拟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揭示张爱玲小说中蕴含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金锁记》
一、张爱玲跌宕而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生体验
1920年9月张爱玲出身于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幼女。母亲黄逸梵是清末水师之女。虽出身名门,但张爱玲自幼年起就缺乏完整温暖的父母之爱。母亲很早便抛夫弃女奔赴欧洲,而她对于父亲的印象就仅有封建家长式的专制和冷酷。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私语》中提到:“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就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这段话描写的是张爱玲跟后母的紧张关系,从中可以窥探到张爱玲在家中压抑、紧张和痛苦的生活境况,完全体味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情。童年成长关键期对父母之爱的缺失性体验使得张爱玲个性沉闷,敏感,不善交际,喜欢独处,这样一种性格特质让张爱玲开始对人生的本质有了痛苦和悲观的感悟。后来与胡兰成的相识、相恋、结婚再到婚姻破裂,这一系列的人生起伏更加深了她对生命本真的探索与洞察。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无不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苍凉的悲剧意味。这样一种悲剧基调与她个人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生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笔下的人生充满个体生存欲望和生存困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她作品中的男男女女们要么身陷封建没落家庭中要么艰难挣扎于乱世都市里,他们上演的是一场场关于个人、关于情爱、关于社会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在不同的小说里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背景不同的女性,但这些女性似乎都受到了相同的诅咒(也许是爱情和婚姻的诅咒),几乎个个都或隐没或扑腾于无爱或无性的婚姻旋涡中,最终都没能逃脱人生悲剧的吞噬。
作者:闵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