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日期:2018-06-22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浏览次数:215
核心提示:[提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剖析,探讨了清华大学医学病理学课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积极

[提要] 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剖析,探讨了清华大学医学病理学课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对新时代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病理学教学改革
在科技、文化、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高校阶段学生的教育,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必须着手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含义及特征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自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提出起,就成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一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革命[1]。通过分析发现,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建立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会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发展。从而提出,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1.建构主义的内涵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认识也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复制。相反,知识是主观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它不能够独立存在,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时的解释和假设[3-4]。所以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假设会不断地被新的认知革命,从而产生新的假设,这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核心论。2)在这种不断革新的知识观引导下,学习者个体对知识的认识就会受到自身学习背景和经验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出来的知识也会有所差异,故我们建构的知识过程的主体就不得不从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者,这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体学习论。3)知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个人的经验为基础、需要借助与环境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来共同构建。每一位学习者都在用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思想、逻辑,来构建一个新的知识生长点,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方法论[5-6]。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类具有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故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7],教学程序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发挥学生潜能的学习情境。长期的强制性的指导教学,以及权威式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导致这种内在潜能的退化,从而无法让学生自由地发现真理和智慧。随着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继出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已经为世界各国教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它对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素质教育,以及推进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裘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