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紧迫性、生态旅游的时尚性、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共生研究的现实意义。运用文化空间理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各自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共生的文化空间内涵、形成动力与演化过程。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文化空间生产路径,即:相互沟通,构建空间生产主体间协作机制;满足体验,拓展文化空间生产内容;资源互动,打造区域多种旅游资源联动发展网络;优化服务,提高文化空间生产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共生的文化空间健康发展,实现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经济发展、游客体验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空间;空间生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截止2014年成功申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8项[1]。但是据相关文献显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977项[2]。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展、开发与保护的形势仍旧严峻。尤其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融中,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失传、灭绝的境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早在2010年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王德刚教授就提出了借旅游之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动态性”保护概念,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即: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发展的能力,增强活力[3]。
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原本从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内元文化体系,那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必然要求在同一个生存空间内,通过各种要素相互联动才能产生协同发展的效应。基于此,本研究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文化空间”理论,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共生的文化空间形成机理与生产路径,希冀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