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翻译如何做到得“意”忘“形”
更新日期:2018-06-25     来源:上海翻译   浏览次数:221
核心提示:摘要:在专利摘要汉英翻译过程中,一些译者紧跟原文,亦步亦趋,不敢做丝毫改动,貌似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而实则与原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就是译者

摘要:在专利摘要汉英翻译过程中,一些译者紧跟原文,亦步亦趋,不敢做丝毫改动,貌似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而实则与原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重视译文的真正读者的阅读反应。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大量的专利摘要的英文翻译,旨在找出症结所在,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专利摘要的英文翻译更好的为英文读者服务。
关键词:专利摘要 汉英翻译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一、引言
翻译对等论起源于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盛行于8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尤金·奈达,他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独特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接近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发出的信息。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入语接受者和译入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而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奈达和塔伯,1969)中,奈达进一步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入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翻译终归是为读者服务的,要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译文的形式看翻译,要看译文能否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可以看出,奈达反复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二、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专利摘要中的应用
作为专利文摘翻译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把中文专利文摘翻译成英文,供西方读者检索查询使用。因而,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考虑西方读者的阅读“反应”,使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我们对中文的“反应”基本一致,这才是专利文摘译者应当追求的。而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译文与原文表面看,完全一致,而实质意义却相去甚远,貌合神离。因而翻译中如何做到得“意”而忘“形”,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从词汇、句子及语篇三个方面解析专利文摘翻译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一些“貌合神离”译文。
作者:滕大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