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千世界,萬物紛呈,其名各異。百姓大眾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東漢末年語言學著作《释名》“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對各類事物名稱加以溯源。“筆”“墨”作為中國古代至今重要的書寫工具,對其探源,一步步揭示了其得名的緣由,為完整的文明畫卷的展現增添了一筆亮色。
[關鍵詞]“筆”、“墨”探源;“筆”、“墨”發展歷程
筆與墨,無論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當代社會,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書寫、繪畫均離不開此二者。“筆”“墨”二字,在中文中,可謂是由來已久。本文將著眼於古代語言學名著及其他相關文獻,探源“筆”“墨”二字,追溯其發展歷程。
關於筆的由來,說法各異,其一最為盛行,即蒙恬造筆。《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造筆,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似乎筆確實是由蒙恬製造而成,但事實上,所記載的“秦筆”並不是最早的筆。根據出土文物(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楚墓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毛筆在蒙恬所處的時代之前就已存在。更有文獻依據,《藝文類聚》引《韓詩外傳》:“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墨筆執牘,從君之後,則筆始於周世,以爲蒙恬造筆,非也。”又《古今注》言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故蒙恬只是毛筆製作工藝的規范者或稱之為改良者。
對於筆這一書寫用具,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有言,“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各地均有筆這一物,卻稱法各自不同。在先秦書籍中並無“筆”這一字,“聿”這一字倒是在商代就有,所以極有可能是秦在征伐六國期間,統一了稱法。正如清代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說的,“此秦製字,秦以竹為之,加竹。”故“筆”來自於“聿”是有一定依據的。另《說文·聿部》中說道,“聿,所以書也。”指明了聿的功用。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此象手持筆形,乃象形,非形聲也。”由“聿”字發展來看(圖一),與手有很大聯繫,也是對其用途的進一步印證。而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又說,“秦以後皆作筆字。”北宋司馬光集注曰:“聿,筆也。”可見再次將“筆”“聿”二者相聯繫,故言“筆”源於“聿”,在“聿”上加竹字頭以顯示其用材,還是十分有道理的。
作者:徐詩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