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粒度与磁化率关系探究——以赣县为例
更新日期:2018-06-29     来源: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浏览次数:238
核心提示:摘要:为探讨赣南地区红壤粒度和磁化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本文以赣南红壤剖面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粒度和磁化率,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

摘要:为探讨赣南地区红壤粒度和磁化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本文以赣南红壤剖面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粒度和磁化率,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剖面土以粉砂质地为主具有分选性差,偏度为正偏并属于窄峰态的特点。剖面土壤磁化率与深度呈正相关变化,其磁化率值介于23.560×10-8~87.615×10-8m3/kg之间,波动变化范围较小且随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大。通过对比分析得出:(1)剖面磁化率主要受控于砂岩母质成分及其岩性变化,且随深度增加而递增;(2)频率磁化率和质量磁化率都与粉砂含量、平均粒径、峰度呈反相关,而与粉砂含量、中值粒径、标准差呈正相关关系;(3)细颗粒物对磁化率影响不大。
关键词:红壤;粒度;磁化率;相关性
引言
土壤粒径分布是最基本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它强烈地影响着水力热力性质等重要的土壤物理特性。近年来其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反映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演变的研究中[1]。目前,一些学者对南方红土尤其是九江地区的红土进行研究,与不同的沉积物进行了对比[2,3]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有学者对江西赣南网纹红土粒度组合特征的研究,并指出其指示的环境意义[4];李敬卫、乔彦等对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研究并与黄土、古土壤有及河、湖相沉积进行了对比,得出九江红土堆积与中国北方黄土一样属于风尘堆积的结论[5];熊尚发等就赣北红土与沙漠砂、黄土、古土壤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赣北红土与其他三种沉积物具有沉积上的渐变过渡性,赣北红土具有远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6];而磁化率是物质被磁化难易程度的一种度量,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替代指标,它常被应用于沉积物的发育状态以及沉积物的环境演化。通过对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的研究,阐明了磁化率对黄土-古土壤的磁学环境意义;田庆春等对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分析了环境代用指标与磁化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了其环境意义[7];邓成龙等就中国黄土的环境磁学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细粒磁性矿物的含量变化是导致磁化率增强的主导因素,同时得出中国黄土沉积物的磁气候学记录灵敏地反映了第四纪亚洲内陆地区干旱化过程和东亚古季风演化历史的结论[8]。近年来粒度与磁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王建等对磁化率与粒度、矿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的关系与物源及沉积动力密切相关[9];王红艳、郑国章对临汾盆地褐土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相关性研究表明:(1)磁性颗粒主要赋存于粗颗粒物质中;(2)磁化率及粒度对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10]。卢升高通过对土壤频率磁化率与矿物粒度关系的研究,表明频率磁化率主要反映超顺磁性( SP) -稳定单畴( SSD) 过渡态磁性颗粒的数量, 对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土壤成因磁性矿物具有指示作用[11-13]。因些,对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16]。
作者:黄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