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环境政策中的触发机制
更新日期:2018-06-29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32
核心提示: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政府开展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要面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环境立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政府开展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要面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环境立法和政策活动最为密集的时期,本文聚焦于美国该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常规背景之下的环境政策触发机制。生态危机、媒体报道、环保活动等众多事件的催化引发人们普遍的政策变革诉求,促使政策制定者做出反应,并最终推动了环境政策的出台。格斯顿(Larry N.Geston)的触发机制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范围和程度等因素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环境政策的触发过程机理,探讨了环境制度化和触发机制的关系以及目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美国环保运动;环境政策制定;触发机制

一、环保运动的社会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之所以达到高潮并发展成为一股席卷全美的力量,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阶层,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普通大众对于环境问题愈加关切。生态文学为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严肃的话语体系,它的兴起在推动环保政策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70年代环保运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环保运动从各种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汲取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战后的经济繁荣与对生态价值的再认识
二战后,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期。“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占整个世界的1/2”[ 侯文蕙:《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196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比二战结束时增长了38%,人年均实际消费则增长了35%。[ 参见徐再荣主编:《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5页。]
经济的繁荣带来物质的丰裕,汽车和电视的普及拉近了公众和环境之间的距离,教育的普及推动就业结构的改变,服务业和工业的就业人数比“从1960年的0.49:1上升到了1970年的0.61:1”[ 卡普洛:《美国社会发展趋势》,刘绪贻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3~115页。],一个稳固的中场阶层正在逐渐形成。
与就业局势的变化相适应,普通美国人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这给了人们更多的休闲选择。同时,交通工具的改进、旅游信息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人对于自然的认识,荒野旅游的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环境问题与人们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美国人在与自然的不断接触中体会到了环境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自然环境从未像之前的时代那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杨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