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基于AMO理论模型,整合我国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行为管理框架。在此基础上借鉴生物系统中生态链的共存共生特点,从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等多层次出发,提出了大学生创业“生态链”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路径,从而形成有序循环的大学生创业生态链培养机制。
[关键词] AMO模型;生态链;创业行为;创业创新
引言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视和大力推进,不少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多集中在大学生创业环境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高校创新教育方面,研究成果比较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在本研究中引入了AMO理论和生态链理论。AMO理论模型由Appelbaum(2000)提出,认为员工行为与工作绩效受到员工能力(Ability)、动机(Motivation)和机会(Opportunity)的综合影响[1]。AMO模型能够简约并严谨地从创业能力、创业意向和创业环境三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借鉴了生态系统中生态链的概念,注重人才生态链培养过程的相互共存、共变的关系,形成有序循环的大学生创业生态链机制。
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进展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
胡旭微(2008)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和学习能力等[2];国外学者利迈克尔·梅纳德经研究得出领导者应具备洞察力、创造力、感召力、积极应变能力、个性、参与和执行力等7个方面能力[3];刘艳(2010)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由创业精神体系、知识体系、技能体系构成,并建议我国应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完善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4]。创业能力结构要素至今尚不统一,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个人技术能力、个人素质、人际关系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要素
创业意向最早由Bird(1988)提出,Bird认为创业意向是指向创办一个新企业或者在现存企业中创造新价值[5];Krueger和Brazeal(1993)指出创业意向是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承诺度[6]。国内学者范巍、王重鸣(2006)认为创业意向包括创新性、内部控制、先行性、成就动机、责任意识等,并将创业维度分为创业希求性和创业可行性两部分[7]。总体看来,我们认为创业意向包括创业需求(动机)、个人风险偏好、自我效能感、价值观等方面。
作者:林立杰 张爽 钟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