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语音的教学是其他要素教学的基础,语音的偏误分析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丰富和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自2000年来的十六年间对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取得累累硕果。本文主要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偏误分析作出综述。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习得理论 语音偏误分析 偏误原因 教学对策
一、引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由来已久,与世界英语的教学不同,汉语因其独特的文字系统、声调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即使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汉语也钻研甚久,还是难逃“洋腔洋调”的困扰。语音是语言的外在表现,起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作用。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让世界的汉语学习者排除汉语难学、难说的偏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的汉语学者和研究者们,开始了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对各国留学生在语音上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的研究。
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模糊搜索到2000年以后十六年来关于语音偏误分析的学术论文和期刊共270篇,对其中有代表性和学术价值的文章进行阅读、归类、比较和分析。本文主要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统计分析了各个国家留学生语音方面的偏误及教学对策,希望找出语音偏误分析领域近十六年来的研究现状、趋势及不足之处,对之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理论基础逐渐丰富雄厚。
1、二语习得理论和中介语理论。
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二语习得理论的探索,其中由美国语言学家塞克林于1972年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突破口,2000年以后的中介语理论更是广泛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傅氏梅(2001)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语音教学的实际从听觉感知和发音能力两方面分析越南学生的声母偏误的表现和成因。田园(2003)在中介语理论基础上分析和解释了汉语声调偏误尤其是二字组词的声调偏误,分析了中介语声调的两个特征并将汉语与中介语的声调模式进行了对比。
作者:史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