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时期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山西地处温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也是农耕带与游牧带的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混合居住的地区。在夏、商、周时期,今山西地区就居住着不少游牧族。西落鬼戎在今吕梁一带,燕京之戎在今太原一带,条戎在今中条山一带,余无戎在今晋东南。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分封到黄河以东的汾河下游,这里虽然是夏人的故地,但境内有不少游牧族居住,周王向叔虞提出“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原则,即要兼顾游牧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可知,在晋国立国之初,其境内的人员组成就包括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夏人”“戎族”和新来的“周人”。可以说,山西地区具有与生俱来的多民族性特色。这也许就是后来晋国“和戎”强盛、赵国率先“胡服骑射”、北魏主动汉化的原因。公元前806年,晋穆侯征伐中条山地区的条戎,出师不利,恰巧他的大儿子出生,晋穆侯给儿子取名“仇”,以铭记这次的失利。四年之后,晋穆侯北伐戎狄,大获全胜,班师回国后,恰遇二儿子出生,晋穆侯给儿子取名“成师”,以示庆贺。可见,一直到公元前9世纪,今山西南部还居住着大量的游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