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哲学 » 正文
隐喻在艺术的肯定性内容和主流的意识形态
更新日期:2022-01-22     浏览次数:157
核心提示:一、社会性: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艺术与社会自始至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性①也被普遍认为是其本质属性。艺术与社会的联系

一、社会性: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

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艺术与社会自始至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性也被普遍认为是其本质属性。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表现在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生活世界的感受性反思;另一方面表现在艺术的目的、意义皆指向社会。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都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原则。但是,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特殊存在,受其阶级立场影响难免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进而丧失其“真理性内容”。由于阶级属性极强的政治文化属于每个时代的强势文化,因此其他的市井文化极容易受其引导,甚至是规训。

在这种境况下,只有那些“属于意识形态,而真理性内容依然能够存在于作品之中”的艺术品才能得以保存而引起社会注意,与无艺术造诣和低级庸俗的艺术作品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甚至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艺术的否定性必须隐匿于艺术的肯定性之中,才能获得生存空间。艺术的真理性内容必须具备“理性狡计”,隐喻在艺术的肯定性内容和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中方可得以幸存,否则难以幸免。因为即便政治开明、文化繁荣如古希腊,其戏剧作品中的党派偏见也多是隐而不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