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是近两年频频出现的一个颇具“学术范儿”的经济学热词,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这里是某一边的意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以供给侧的四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为主线,深入推进。
与“供给侧”相对的是“需求侧”。关于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关系,网上有一个通俗有趣的解释:小明问妈妈要50元零花钱,妈妈只给了30元,此谓供不应求;小明转而向疼爱他的奶奶要,奶奶给了100元,此为供大于求;长此以往,奶奶吃不消,不愿意再给小明100元,经小明与奶奶讨价还价,最后小明要60元,奶奶同意了,这叫供需平衡。
那么目前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一方面国内部分产能过剩,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老百姓日益增加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如近两年出现的大量海外购马桶盖现象......部分产能过剩的供大于求和需求结构升级的供小于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表面上的消费不振实质上是深层次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因此,改革的重心应在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供给”不同,该学派认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自行调节以达供需平衡。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