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按语: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成人较少,其传染性强,通过飞沫传播,终年可见,无季节性,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累及皮肤者可先有红斑,而后出现成簇小水疱,壁薄、透明,周围有红晕。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水疱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溃疡形状不一,上面有黄白色的膜样渗出物[2]。
本病属中医“口疮”范畴,病位在口唇,与心、肝、脾、胃相关,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嗜好烟酒或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病[3]。患者由于反复感染病原体的致病特点以及个体免疫因素等影响,形成慢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状态,导致疱疹的反复发作,初感唇部不适是12月冬季,未见明显症状,至次年2月立春之后发病,此次发病为夏季,暑热之邪较重,加之情绪不佳,肝气犯胃,脾气虚弱,脾胃运化失司,而生内热,日久化为热毒,火热炎上,上至口唇,劳累后促而发病,与《内经》中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4]相同。这也与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伏邪温病邪气潜藏,伏而后发的春温的特点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