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学的研究
更新日期:2022-03-04     浏览次数:250
核心提示:1痛敏穴与激痛点理论来源的异同腧穴为脉气所发,且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表明了腧穴作为联系及调控机体的单元结构,不仅可以反应病症、协助诊断,而

1 痛敏穴与激痛点理论来源的异同

腧穴为“脉气所发”,且“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表明了腧穴作为联系及调控机体的单元结构,不仅可以反应病症、协助诊断,而且具有防治、治疗疾病的作用[5]。经脉的生理功能“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阐述了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联络归属。机体从生理到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其阴平阳秘的状态被打破,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变化[6],此时,腧穴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体表局部区域的形态、大小、功能等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功能发生由合到开的转变,从而表现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穴位敏化现象[7,8]。同时,痛觉是人类最为直观的主体感受,且不需要借助于太多的外界特殊条件便可形成,故痛敏化在敏化反应现象中尤为普遍[9],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以痛为输”的取穴理念[10]。有学者[9]发现痛敏化的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古人最初发现痛敏穴是在机体体表的某些部位,该部位会有“按之快然”、“按而痛止”的一个表现,即“快或痛处”,经过很长时期的发展,医者将这一现象具体化。当人体发生病变时,与之相应的腧穴局部或相关经脉循行部位表现出对疼痛敏感性的升高和压痛阈值的降低,导致特定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使得即使给予腧穴局部一个较小刺激,也可出现较强的疼痛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