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亲敬亲
事生之孝首先就体现为“养亲”,奉养父母亲,让他们衣食无忧,老有所养,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的生理需求,过着比较舒适的日子。如果只是嘴上说尊敬父母,却让父母饥寒交迫,这样的子女就如“叶公好龙”一般,说一套做一套罢了。但是子女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义务而被动地奉养父母亲,却不是从内心出自于对父母的敬爱、敬意,那么饲养犬马与奉养父母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养亲”的基础上,还必须“敬亲”“爱亲”,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并将这种“敬爱”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日用常行的生活实践中去。所以中国人在谈“孝”的时候,常常将“孝”与“敬”连用,强调的就是这种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于是孔子提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什么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呢?《礼记·祭义》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和颜悦色一定是孝子内在对父母深沉爱意的自然而然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