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是安静的意思。具有与英文“Humor”相对应的音译“幽默”是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引入中国,然后流行起来的,因此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幽默”的创始人。
幽默一词在西方历史上经历了几次语义上的变化。根据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的定义,幽默“Humor”是指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体液[1]。在中世纪,幽默被当作一种古怪或奇怪的性格特征被带到舞台。近代,弗洛伊德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幽默,他认为幽默是人类获得快乐的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同时他也把幽默引入了心理治疗。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到来,幽默现在更多地被从社会心理、人际互动行为的角度来看待,随着看待视角的不同,幽默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幽默常常被看作一种智力优越的体现,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某种情感的智慧。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