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 《灵枢·痈疽》中有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涂之以豕膏。”豕膏系指用豕脂调制的软膏剂。同时《内经》中载:“如针、涂、浴等一些外治方法。”《理瀹骈文》曰:“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皮肤隔而毛转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可见古贤对外治法治疗的机理有了初步总结[3]。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多种药物外治法如洗涤法、烟薰法、药敷法、坐药法、纳药鼻中法等,也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后众多医学典籍如《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儒门事亲》等均对外治疗法有着大量记载。
1.2 外治法作用机制
中医外治以中医理论指导,通过辨证恶性肿瘤体阴用阳[4],并进行治则创新,采取局部微创治疗[5],其中药物方法是借助中药,以涂、搽、洗、浸、敷、贴等方式施于皮肤 (包括穴位、脐部用药),局部作用皮肤或通过毛孔、汗腺等附属器官可吸收少量药物,甚至透过毛细血管,借助体循环到达肿瘤靶位起作用[6]。非药物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激发经络穴位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起到间接免疫吞噬、杀灭及诱导凋亡的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