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医领域,表示“硬疙瘩”,是“硬”和“核”两个语素义的直接叠加。例如:
(1)下生一小舌,其舌鲜红,其外证颏下浮肿,有硬核。此心经受热,毒瓦斯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掺之 (《疡医大全》 )
(2)小儿腮肿内有硬核,见小儿科杂治门。 (《验方新编》)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发现语素“硬”和语素“核”在成词的过程中,出现了语素义脱落的现象。
符怀青(1981)指出语素义与其组成的词义的关系:用z代表词义,c代表语素义内容,a代表词的暗含内容,b代表表达需要补充的内容,s代表知识性附加内容,共有八种组合方式,其中第七种是:z(c1,c2)=c2(或c1)+(a)+(b)+(s),即语素与语素在成词的过程中会发生语素义脱落的现象,其中一个语素义脱落,由另一个语素义构成了整个词义。
以“硬核”为例,“硬核”不再是“硬”语素义和“核”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有侧重。一方面,“硬”语素义脱落,强调“核”的语素义——核心。例如:
通过100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形成了学科的“硬核”,即实验、统计和测量等经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