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阳崇拜
太阳崇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一直延续到两汉时期,这是一种比祖先崇拜更为重要的信仰[4]。太阳崇拜与古代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对气候变化有着高度依赖性,而太阳则是气候变化的主导。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太阳、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了对太阳感性的认识,并且敬畏太阳,甚至将其神化。
古人称华夏始祖为三皇,而“皇”字在甲骨文中,字形像散发光芒的帽子,其下是垂饰物。此外,《帝王世纪》称伏羲氏为太昊,“象日之明”。“昊”字,唐兰认为其原本形象是正面站着的人头顶太阳,也就是把头当太阳[5]。无论是“皇”还是“昊”,都是与太阳有关的称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的崇拜。还有不少流传至今的太阳神话[6],考古发现的描画太阳神的岩画[7],从殷商延续到汉代的太阳祭祀活动,都是当时之人对太阳崇拜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对太阳的崇拜,随着农业的发展,在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后世重阳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