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主体与主体声音之间平等地沟通理解过程。在动态的对话关系中,不同个体、不同流派、不同文化间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验得以表达。生活的本质是对话[],对话存在于广泛的活动领域之中,伴随人类历史而存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思想和意志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得以磨炼。照耀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儒、道、法、兵等等智慧在对话中应运而生。随后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历史,封建专制时期主流话语由强有力的统治阶级掌控,个体的话语受制于官方话语,“对话关系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能纯是臣属的、主奴的‘唯上’,‘唯主子’是从的顺从关系......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关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儒家知识分子的诗词文创作是专制制度下儒家文化声音的传达过程。以“君子”之行约束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或显性或隐性的话语模式一以贯之。虽然不乏为民请命、以民为本、关注下层群众复杂生活的文人,如杜甫、白居易、柳永等,他们更多是从观察者的视角关照底层群众生活,抒发悲悯情怀,对广阔民间社会领域的展现仍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