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文艺 » 正文
对绘画对象长期精心的观察
更新日期:2022-04-01     浏览次数:121
核心提示:(一)绘画创作者之俗邓椿在《画继》中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3]可见,画家的雅俗与其文学修养密切相

(一)绘画创作者之“俗”

邓椿在《画继》中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3]可见,画家的雅俗与其文学修养密切相关。与“胸有万卷书”的文人画家相比,院体画家与民间画工缺乏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品也就自然没有文人士大夫所要求的内涵与趣味,因其内涵立意的浅薄被文人画家贬低为“俗”。

缺乏明理而深观的识见是“俗人”的第二层内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4],苏轼提到“明于理而深观”,而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只有“高人逸才”,而那些“工人”,只能识其表面形态,无法对此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苏轼称文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5] “俗人”画竹只是对竹子外形简单机械的摹画,因此没有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气韵,而文同则“成竹于胸”,“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6],之所以能画出竹之神韵,正在于文同通过对绘画对象长期精心的观察,对其变化的规律有了整体的认知与把握,正所谓深观才能明理,能够透过表象,抓住最能体现竹子神韵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