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患者自幼体弱,成年后又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致多汗等症状迁延不愈;又观其体型偏胖,尤其以腹部肥胖为主,为形
患者自幼体弱,成年后又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致多汗等症状迁延不愈;又观其体型偏胖,尤其以腹部肥胖为主,为形盛气虚,痰湿内阻,久郁化热之证。患者同时伴有怕冷、怕风、易外感、耳目发痒,便溏、脉滑、苔腻等症状,李教授辨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故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脾胃与汗关系密切,《素问评热病论篇》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表明脾胃运化正常,脾气充足,能固摄津液,则汗出有度。金元时期李杲《脾胃论》曰“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3]将脾胃运化失常视为汗证的基本病机。又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4]提出寒热并用,从脾胃论治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