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学新进展与《黄河学》课程建设
《黄河学》课程建设是“黄河学”学科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近年来高度重视黄河学研究密切相关。“黄河学”是研究黄河的学问,一门兼跨自然、人文学科的多范式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黄河水利专家王化云和钱宁提出创建“黄学”[2-3]研究以来,“黄河学”学科发展历程及2009年之前的研究现状,笔者曾有过系统梳理和归纳[4]。2009年至今又十几年过去了,“黄河学”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增长点。
2010年,郭来喜先生在主编完成《黄河史诗·大黄河风采》一书后,撰文提出“大黄河说”,把6000年来黄河流变区都纳入大黄河体系,给出黄河河源、河道变迁、河口迁徙、三角洲生成、入海流路、河流长度、流域面积、行经省区、灾难危害、功能贡献十大问题的新解释。以动态黄河、生命黄河、生态黄河、数字黄河、创新黄河来谋划未来黄河,造福民生,故而提出创建“新黄河学”[5-6]。王洪伟指出,作为方法的“黄河学”,应有“社会科学”“当代”“田野”和“发展”四种转向,“黄河学”学科化建设是一种关于黄河文明研究的崭新研究方法论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