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形式最早源于档案形式。档案,一般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最早的档案来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这时期的档案是最具有原始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时代变迁,中国周代时期,档案便有了代称名为“中”,在《周礼》上就有“治中”一词的记载;三国时期档案形式不断发展与成熟,出现了最早的一部档案文件汇编——《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中华民国年间档案思想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逐步加深,还设立了专门的档案馆,使得社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视空前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演变。在现代,建档立卡,是扶贫中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在2014年所提出的扶贫方式,也是档案形式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通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对每个贫困户实现建立档案,分发扶贫手册,同时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行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而本文中的建档立卡,是如李运勤老师在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形式精准资助问题与对策探索中所提到的有关建档立卡制度介绍,通过借鉴扶贫工作中的管理形式,以玉林市和睦村为例,给每村户建立环境档案,并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云平台”,实现当地政府主管、村民、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的共同管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