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从属性的局部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企图解决阶层结构性矛盾时不断形成的差异化、风格化、独特化的文化现象和集体认同形式。[]大学生在亚文化的共同经历与认同中区分其与主流文化的差异,试图通过文化的对抗来支撑内部的共同精神。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当代亚文化从现实生活被搬演至虚拟世界,早期基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亚文化研究的解释力日渐式微,嬉皮士、无赖青年、朋克和摩登族等亚文化现象已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佛系文化、饭圈文化、弹幕文化、鬼畜文化、网红文化、恶搞文化等新生代亚文化。
学者马中红粗略地将我国当前活跃的网络亚文化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抵抗型亚文化,以“恶搞文化”“祖安文化”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以粗鄙的网络语言对传统主流权威和社会规制进行政治意味的反讽;二是虚无型文化,以“佛系文化”为典型的虚无型文化传播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情感表达,表露出看客、围观的心态;三是解困型文化,“屌丝文化”的盛行时正说明大学生面对社会矛盾问题时常以自嘲的方式进行文化自救;四是逃避型文化,“Cosplay”“ACG”“御宅文化”等逃避型文化通过“身份准入”为门槛,形成了偏安一隅的自我文化认同;五是分享型文化,以“饭圈文化”为代表,基于趣缘而建立起来的分享型文化为群体中的他人提供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资讯,而“弹幕文化”甚至以信奉文字和信息的分享为快乐,创造性地生产了一种次亚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