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多元读写(Multiliteracies)”的概念,该理念的宗旨是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识,把批评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纳入读写能力研究之中,这标志着多模态话语运用于语言教学的开端。此后,将多模态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Royce, T.(2002)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Fisher (2003)指出第二语言教学中多模态PPT应用对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Guichon & McLornan(2008)研究了多模态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国内最早研究多模态与外语教学关系的是顾曰国和胡壮麟先生。顾曰国(2007)对多模态、多媒体互动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胡壮麟(2007:7-8)详细解释了多模态识读概念及其多层次内涵,指出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朱永生(2008)探讨了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首次举办以多模态研究为主题的专门学科会议,以及《多模态与外语教育研究》(张德禄,黄立鹤主编 2018)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多模态研究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