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时代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通识课不仅培养学生中国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其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结合今天的理解,“人文”包含人类精神文明,礼仪教化之意。孔子用诗书礼乐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和老百姓,其中核心就是“人文”知识及其教化作用。徐中玉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大学语文教学之本就是在“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赏析中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文明教化和价值引导,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染熏陶,心领神会,自觉追求真、善、美,逐步提升到精神的成长,价值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