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儿童影视作品的产生
更新日期:2022-04-29     浏览次数:128
核心提示:一、文革时期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如果说社会主义过渡与探索时期的儿童影视作品是战争引领风向的影视作品,那么文革期间左的教育思想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

一、“文革”时期——成人本位的儿童观

如果说社会主义过渡与探索时期的儿童影视作品是战争引领风向的影视作品,那么“文革”期间“左”的教育思想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文革”期间的儿童影视作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上也完全不符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特质。1966 年只有一部《雁鸿岭下》;1967 至 1973 年间,占影视作品主导地位的是“样板戏”,儿童影片更是一部皆无;1974 年拍摄了《向阳院的故事》和《闪闪的红星》;1975 年有五部儿童影视作品;1976年再次回到仅有一部《阿夏河的秘密》的“沧海一粟”的凄凉局面。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十年中只有九部儿童影视作品的产生,平均一年不到一部。[2]

“文革”期间的儿童影视作品虽然屈指可数,但仔细研究该时期的儿童影视作品,我们会发现儿童在影视作品中基本以“成人形象”出现。例如,《闪闪的红星》,影片集中笔墨描写了潘冬子在父母以及宋大爹等人构成的群体环境中耳濡目染而逐渐丢掉了儿童期的许多“不足”,从思想到行为举止逐渐成熟起来的场景。1974年工农兵学员夏福民讲到“冬子的成长经历,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从小就到阶级斗争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培养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只有这样翅膀才能越飞越硬。”

2024-07-24• 儿童的再发现:论《刺客少年行》中的儿童观
审稿意见一、引言《儿童的再发现:论〈刺客少年行〉中的儿童观》一文由巩芮撰写,通过对刘耀辉的中篇小说《刺客少年行》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儿童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