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到42项,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对非遗的保护日益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从学理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其与“物质遗产”的区别:即更加强调对活态的技艺、流程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保护与传承特定人群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意义与独特形式的民俗活动(如信仰祭祀行为、节庆仪式表演等)作为核心,进而将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关于自然与宇宙的知识、历史的记忆与社会的信息等作为重要的保护与究对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同样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现象。如他将节庆和表演视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此种仪式化的综合文化最观具有一定的象性,“这些被发明的传统,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6]。非遗是历史和文明的沉淀,不是滞后的现代文明,蕴藏着时代的记忆和文化思想,近年来通过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现代文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我国的本土生态环境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同质化与腐朽、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非遗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使我国的与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延续下去,是当今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