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东池盐行销山西、陕西、河南三省,顺治六年(1649)“畦归商种”改革后始立盐法经制。盐商独占种盐的畦地,主要从事生产活动、无暇运销,常将盐货就近转卖给土贩运至各地满足百姓的食盐需求。百姓购买官盐支付的价格,就是官盐运销市场的终端盐价。亚当·斯密指出,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都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河东终端盐价的构成同样如此,政府征收的盐课其实就是占畦盐商付出的地租,盐商、土贩及其雇工的劳动收入是工资,利润则是资本投入带来的收益。顺治至康熙初年,河东的盐课税则低至0.32两/引,年征额课仅131178余两,加之占畦盐商大多“商小力微”,为回笼资金往往贱价售卖盐货以吸引来去自由的土贩,故终端盐价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