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失眠的病因病机
更新日期:2022-05-19     浏览次数:151
核心提示:中医古籍中并无焦虑性失眠的病名记载,根据其入寐困难、寐后多梦易醒、醒后难寐,伴有焦虑、烦躁等症状,可归属于不寐、郁证,等范畴。不寐病名最早来

中医古籍中并无“焦虑性失眠”的病名记载,根据其入寐困难、寐后多梦易醒、醒后难寐,伴有焦虑、烦躁等症状,可归属于“不寐”、“郁证”,等范畴。不寐病名最早来源于《难经》,又称“不得眠”“目不瞑”等,其病因众多,但总的病机为阳盛阴虚,阴阳失调。《内经》云:“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可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表明阴阳运行平衡,才能有充足的睡眠,一旦阴阳失衡,则导致不寐。中医认为脏腑调和是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五脏神和则昼精夜暝,脏腑失调,五脏失常,产生不寐。《类证治裁》[9]云:“思虑伤脾,致脾血损亏,则经年不寐”。由此说明脏腑气化功能不足,气血精微无以化生则引起情志活动失调,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有记载:“五脏化而为气,以主怒喜思悲恐。”指出五脏化生出相对应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张仲景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心中烦,不得卧”、“卧起不安”、“虚烦不得眠”、“烦躁不得眠”等不寐伴烦躁状态,指出了情志不畅夜不得卧,后世医家张璐曾指出:“平人不卧,多起于劳心思虑所致怒喜惊恐”。从而说明了情志不畅,伤及内脏,脏腑功能失职,导致失眠。郁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的情绪不宁、胸部胀满,易怒喜哭等病症,病位多在肝,徐春甫在其著作中记载“郁为七情之不舒,而成郁结,若郁之久,则变病多端”强调了七情久郁,肝失疏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情志异常、心神不宁也是失眠的主要病机,吴澄《不居集》认为:“愤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蕴滞,烦扰不寐。”肝气上逆、心失所养可以出现情志疾病,导致心不藏神,出现不寐。故“郁证”与“不寐”在中医发病的病因病机上密切相关,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可相互影响,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