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众多的CKD模型研究中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丰富度的降低。Wilkins等人通过独立数据集发现,在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肾病中,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受损,如拟杆菌、棒状杆菌、罗氏菌及普雷沃氏菌等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正常群体显著下降[5]。将健康志愿者与CKD患者的粪便进行比较,患者粪便中放线菌门、阿克曼菌大量减少,疣微菌门、脱硫弧菌、梭状芽孢杆菌等数量增加,相反,健康组粪便中副沙门氏菌、阿克曼菌表现出更高的丰度,有益菌群定殖率降低以及病原菌水平增强的现象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6-7]。在Chung等人进行的11项临床研究中发现,早期轻度CKD患者肾功能损伤与有害菌群增加有关,尤其与尿毒素产生菌如厌氧菌等息息相关,在ESKD(End Stage Kidney Disease, ESKD)患者中表现为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及厚壁菌门的过度生长[8]。由于粪便的易得性使其常常作为观察研究体内肠道微生物变化的载体,除此之外,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在透析患者的血液中也得到明显体现。Bossola等人[9]对血液DNA进行基因扩增测序,发现患者全血样本中存在细菌DNA,与健康对照组血液微生物缺失形成对比。ESKD患者血液中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且透析患者表现出更大的菌群复杂性[10]。以上临床研究均可证实人体肠道微生物参与CKD的发生发展过程。对5/6肾切除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进行组成分析,呈现出乳酸菌科显著地减少,以及拟杆菌属、胃球菌属及肠杆菌属等病原菌的高丰度,在相同动物模型中,Kikuchi发现梭菌属、拟杆菌属丰度与体内尿毒素水平相关,尿毒素是促进慢性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11-12]。因此无论在CKD患者或者在CKD动物模型中,都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肠道微生物群在肾脏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