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黄耆,见于汉末的《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归肺、脾经,性温、味甘,《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芪,长也。其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生津养血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等疾病[8]。其具有黄酮(异鼠李素、槲皮素、山柰酚)、皂甙、甜菜碱、多糖等各种活性成份,其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已证明,黄芪及其有效活性成份可起到促进血浆流动,减少炎症细胞对肾功能的破坏,并调整肾小球病变的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糖代谢紊乱,抑制细胞转分化及凋亡的作用[9-11]。另有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具有降糖、减脂、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对胰岛素抵抗起到改善作用,可保护足细胞受损、肾小管损伤、控制肾脏间质纤维化、完善线粒体调控网络等,对DKD具有一定保护功能[12]。马可可等人[13]通过动物试验证明,黄芪甲苷或可通过抑制PI3K/Akt/FoxO1信号,增加肾组织细胞自噬活性,从而改善DKD的症状,减轻肾组织的损伤,延缓DKD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