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相对不足 银屑病中医证候研究基本围绕血热、血燥、血瘀三证进行的,而此三证归纳形成,是基于人体自身的“小整体思维”,而客观上银屑病具有“冬重夏轻”的病情变化规律,表明外界因素(风寒)参与了其发生发展。单纯从人体自身的“小整体思维”进行病因病机研究是不客观的。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也多着眼于“血分”,开展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证型规范和证候要素研究也多基于三大基本证型开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思维的禁锢,未能深入分析“血热、血燥、血瘀”三证的真正原因,临床疗效也必然打折扣。刘爱民根据《内经》“天人相应”、“治病求本”思想和客观的临床研究,拓展辨证思维的广度,将患者置身于自然界中考量,归纳总结出了“银屑病辨治新体系”[27],提出“寒包火证”“阳虚外寒,肌肤瘀热”“肝经郁热”等多个新的客观证型[28],合理解释了银屑病“冬重夏轻”的原因,总结出麻防犀角地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治疗冬季反复发作的银屑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切实将银屑病病因病机研究和证候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是基于中医传统辨证思维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