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ALB水平降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更新日期:2022-05-26     浏览次数:132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介入技术(PCI)的飞速进步,目前已能对心外膜冠状动脉提供近乎完美的治疗方案,但在冠状动脉微血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介入技术(PCI)的飞速进步,目前已能对心外膜冠状动脉提供近乎完美的治疗方案,但在冠状动脉微血管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很缺乏,CMVD逐渐成为了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案仍未有相关统一共识。本研究不仅讨论了FAR与CFR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FAR在预测微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 CFR≤2患者CRP、FAR明显高于CFR>2患者,提示慢性炎症与微循环功能障碍相关,目前研究同样支持慢性炎症是冠脉微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7], Kayapinar等[8]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FAR及CRP水平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FIB)和白蛋白(ALB)是机体炎症和血栓状态的重要反应因子。FIB是一种特殊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已被证明可促进血管内脂质沉积,调节炎症细胞在血管壁迁移、黏附,促进血栓形成, 是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同时也是预测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9],FIB浓度增加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提示FIB可能在血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10];

早期研究显示ALB水平降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低白蛋白水平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活化与聚集,因此,ALB水平降低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及不良事件密切相关[11]。近年来,关于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即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阶段)相关研究颇多[12],将这两个相反因素综合,成为反映体内炎症及疾病进展的敏感指标,目前常应用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肿瘤预后方面[13, 14],而其能否预测CMVD临床上鲜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