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表型准确鉴定和遗传改良带来一定困难。经过科研人员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小麦赤霉病抗源发掘和鉴定、抗病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7]。据统计目前已定位的抗赤霉病基因/QTL有200多个,但大多数为微效基因[8]。在正式命名的7个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7)[9-12]中,研究表明Fhb1在高病害选育并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经济有效途径[6]。小麦赤霉病抗性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情况下仍可降低赤霉病严重度20%左右[13],是目前公认的抗性最稳定且效应最大的基因,近年育成的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系)多数含有Fhb1基因[3,4,7]。针对Fhb1基因已经先后开发出紧密连锁的SSR、STS标记和更准确的诊断性标记,如朱展望等[14]基于His基因的抗感等位基因序列差异开发出来的诊断性标记,能将苏麦3号等携带Fhb1基因的品种与安农8455等感病品种明确区分开,目前该标记已被应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