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虚拟世界的呈现:“第二人生”的生活方式
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介绍,对“第二人生”这个虚拟世界文化现象的整体描绘,以及政治经济视角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创造者资本主义”(creationist capitalism)这一关键概念。在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二部分,贝尔斯托夫集中展现了“第二人生”中居民的日常活动以及景观、化身、社交、土地、社区等侧面,其中各章围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照、间距(gap)和共同文化逻辑论证其核心论点,即技艺所制造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间距形成了虚拟世界中的文化。作者从时间与空间、个体、社交关系、社会组织等四个方面进行组织,细致入微地呈现虚拟世界的生活及其与现实的间距。
在贝尔斯托夫看来,空间与时间方面的差别最为首要且基本。视觉景象在虚拟世界中居于中心位置——在“第二人生”中,土地可以被居民拥有、开发和买卖,居民只有在拥有土地后才能自由打造可以持续存在的建筑和景观,从而空间与创造联系在一起。就此而言,“第二人生”的居民将技术作为实现虚拟生活的条件,通过建造,虚拟成为真实[3]101。此一过程中的“网络延迟”(lag)现象则揭示了“时空压缩”问题,也即空间的可压缩性和时间的不可压缩性——让“第二人生”呈现为“世界”的关键在于居民社交活动时间上的同步,由此,“上线”和“下线”显示出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最明显的界限划分,“网络延迟”则是虚拟与真实世界在时间上的一种断裂。时间与空间的紧密结合对虚拟世界的构成十分重要,如此才能使居民感觉身临其境,而时间上的延迟则破坏了居民在虚拟世界中共享空间的感觉,令其被抛掷于虚拟世界持续流动的时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