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话语研究:对“纲要”课教学语言研究的检视
总体而言,近年来针对“纲要”课教学话语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技巧层面。语言是话语的表层。从知识谱系的脉络看,语言学发展是话语分析理论形成的基础;从话语分析的环节看,文本层面的语言学研究也是话语研究的显性部分。因此,先前有关“纲要”课教学语言的探讨可归类于准话语研究。
(一)从语言风格角度展开的研究。很多研究都认识到,作为思政课核心课程之一的“纲要”课,其教学语言必不能囿于教材语言风格,而要符合大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知识涵养等,也要随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政府决策的变化而不断调适。但是关于“纲要”课教学语言的应然状态,各研究的主张不尽相同。有学者强调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要巧妙运用流行语[2];有学者主张要“综合文学语言的丰富多彩,哲学语言的高屋建瓴,科学语言的精确条理”[3]以增强教学话语的丰富性和美感,以对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严肃性及其可能导致的语言枯燥;有学者强调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地去推敲历史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言行”,从而能“根据事件或人物背景来锤炼语言, 营造历史情景”[4]。相较而言,各种歧见之下,对“通俗易懂”的追求成为最大共识。“要将教材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讲课不能照本宣科,力戒‘八股腔’。要以时代语言、生活语言,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授课。”[5]但在回答“如何才能通俗易懂”的问题时,又歧见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