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拖拉机》,一篇著名作家的失败之作
作者 秋声聒
红柯属于科班出身的著名作家(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一系列描写西部风情的中长篇小说,他笔下经常出现的天山、草原、马群、羊群、大漠戈壁等意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最近读了他发表在《光明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14版)的短篇小说《手扶拖拉机》却让我大失所望,觉得这是一篇著名作家的非常失败之作。
首先,题材陈旧。小说反映的是:大集体时期的渭北地区郭家崖生产队看到邻村刘家庄生产队买了一部手扶拖拉机,既惊喜又羡慕,于是郭家涯生产队在老队长和副队长四爸带领下,杀了生产队的几十头耕牛,把牛肉、牛皮、牛黄等卖了,也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发现生产队的耕牛被宰杀后,以三爷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极为伤心,也极为愤怒,于是以四爸为代表的青年农民和以三爷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在秋收大忙及以后的生活中,手扶拖拉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爷等也感觉到这手扶拖拉机确实是个好东西,“开始正眼瞧手扶拖拉机了”。在现在这个几乎是车满为患的时代,在现在这个农业机械化正在逐步普及的时代,作者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不是显得太陈旧了吗?在解放初期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社里开来了拖拉机》,那个年代,拖拉机确实是稀罕物,拖拉机的出现也确实能给人带来惊喜、能反映社会的进步,而现在已进入21世纪,再反映这样的题材意义何在呢?当然,小说不是新闻,不是报告文学,不一定非要反映新近发生的事情,但文学还是应该贴近生活、回应人民之关切的吧。
其次,主题浅薄直白。《手扶拖拉机》洋洋洒洒、绕来绕去地写了八、九千字,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意思呢?在小说的中间,作者通过副队长四爸之口点明了主题:“老牛破车还想过好日子?要过好日子就得机械化。”21世纪的今天,通过一篇洋洋洒洒的小说表现这样一个主题,是不是太直白浅薄了呢?通过这个主题又要给人什么启迪呢?难道现在还有多少老顽固不相信现代科学、不接受机械化吗?还有许多想回到老牛破车时代的农民兄弟需要我们的文学家去教育去启蒙吗?这使我想起了李准当年写的《不能走那条路》,该文为什么能引起关注、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其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可以催人警醒,“不能走那条路”的呼喊也可谓振聋发聩、余意深长,现在如果再去表现那样主题还有价值吗?而《手扶拖拉机》这篇小说的作者“要过好日子就得机械化”的呼喊我怎么觉得是那样的不合时宜、是那样的微弱无力!
其三,结尾也显拖沓。在这篇小说的最后,作者用六、七百字的篇幅写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三爷虽然“开始正眼看手扶拖拉机了”,虽然也承认了这手扶拖拉机确实是“封神榜上的神仙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但想想自己侍候了一辈子的耕牛,还是心中不免有些愤愤不平,于是他发现儿子(副队长四爸)放在院子里的柴油时,作为报复他“就倒了半碗柴油”,并“用柴油炸了一大堆油棒”。后来他的儿子、孙子和他的那些老伙计们享用了他用柴油炸的油棒,后半夜都哇哇大吐,小说也就至此结束。用六、七百字写这样一个胡编乱造的结尾,既不耐人寻味,也毫无教育启示意义,给人的只有拖沓、平直、虚假的感觉。
其四,小说中的几处硬伤也使小说大大失色。第一,小说一开头就说副队长四爸是老队长的专任司机,老队长要去公社开会,副队长就要骑车接送他。可再看作者小说中所写的老队长去公社开会所走的路,副队长用自行车接送老队长开会的事难以让人置信。“渭北高原的深沟大壑上坡下坡,”“十几丈深的大沟”,老队长“拿腿走得六七个小时”,就这样一个路况,一个人骑自行车估计都很难行,真不知副队长是怎么用自行车带着老队长开会回家的?第二,小说中写到,郭家涯生产队为了买手扶拖拉机,老队长和副队长带头偷偷杀了生产队的几十头耕牛,这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的。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耕牛当时是受法律保护的,当时私自宰杀耕牛是严重犯法的,是要蹲监坐牢的。而小说中的队长和副队长私自宰杀了几十头耕牛却泰然无事,岂不是咄咄怪事?第三,结尾中写到的用柴油炸油棒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臆想,把柴油倒进锅里烧到一定的温度柴油就会自燃的,根本无法炸成“黄灿灿”的油棒,就是炸出来了油棒,那气味也应该是很大的,根本无法吃下去。就连那位走过南闯过北当兵出身的副队长也美滋滋地吃了三爷用柴油炸的油棒并没发现任何问题,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了,这篇小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例如,老队长和副队长两个主要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小说语言细腻也不乏幽默、场景描写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等,也都是很值得称道的。